随着第697例至704例捐献完成,上海市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跨越了“700”例的生命里程碑!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捐献一周八例,也再次刷新了本市捐献实现速度。每一个数字背后,是一个重获新生的家庭,是捐献者用热血创造的生命奇迹,更是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默默坚守,这条生命通道中镌刻了太多动人故事。
一周,八个血液病患者的新生希望被点燃。当最后一份珍贵的生命种子被放入保温箱后,八位志愿者完成了一场爱的壮举,他们用凡人之躯托举起生命的重量,他们来自不同职业、不同年龄,却用相同的信念完成了对陌生生命的“救赎”,成为了穿透绝望的光。
— 第700例捐献者—当身边的同学还在为毕业设计和求职忙碌时,小东却在完成一场更重要的“人生答辩”——躺在采集床上,为另一个生命按下“重启键”。“作为上海市第7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与有荣焉。我觉得这件事情,在我大学的最后阶段乃至人生的旅途中,留下了此生难以忘怀的记忆。我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这场巨大的生命接力赛中,传递善意,延续‘血脉’火种。”
2023年,小东在一场科普讲座中,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。“说起我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,也是很凑巧。”还在读大二时,学校开展的一次学生大会上,邀请王浩栋学长为大家分享了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经历,小东第一次了解到捐献并非原来认知中的“抽骨髓”,他被学长的话语深深触动了,于是他和多名同学一起选择登记入库。
2024年9月,小东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。“当时我感到很惊讶,因为配型成功的概率那么低,没想到这么快就配上了。”面对是否愿意捐献的问题,小东愿意奉献热血救助生命,但也有自己的顾虑,因为临近毕业事务繁多,他担心会不会影响学业和找工作。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,小东放下了内心的担忧,积极配合完成捐献前的一系列工作。为了不影响捐献进程,小东加快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,并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。小东还给自己制定了长跑计划,全力以赴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。
当采集仪器开始运转,造血干细胞缓缓流入采集袋,这个春天,他用一份珍贵的造血干细胞诠释生命的厚度,700不是终点,而是万千星火的新起点。小东说:“我希望他能够坚强地度过这段时光,很幸运的是,他选中了我,我也勇敢的选择了他,相隔两地,我们之间却有着莫明的相似度,这种缘分令我动容。我希望能够帮助到他,健康快乐才是第一位,同时也希望他能够带着我的这份善意,将它传递下去,善待身边的人,力之所及,尽心尽力!”能够在毕业前完成这场生命接力,比任何礼物都更有意义!
诺言重千斤— 第701例捐献者—
周先生经常参加无偿献血活动,至今已捐献2000ml血液。当妻子因分娩二胎大出血,孩子也由于早产急需输血抢救时,在产房外走廊里,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血液对生命的意义。2018年,周先生再一次参加无偿献血时,偶然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,他决定登记采样,希望未来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。
2023年,周先生第一次接到电话,当时他内心有些忐忑。“救人是目的,但也要先保证自己没有伤害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”在之后的日子里,他却没有等到后续的消息。2024年12月,周先生再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。“首先,我当然是很开心,患者能够得到再次重生的机会,是很不容易的。我也去认真了解了所有的流程和细节,虽然可能过程中会有身体的不适,但是在不损害本人的身体健康的情况下,还是想要去救人。”周先生的妻子在与自己的一位身患血液病的同学进行交谈后,也选择了支持他去捐献。
救命的约定,他必须去!通过分库工作人员积极协调沟通,单位领导在知晓有关捐献的具体情况后,给周先生批了假,同事们纷纷支持他的大爱行动,嘱咐周先生安心捐献,剩下的工作交给他们。
一份坚持让“万分之一”的奇迹变成了百分之百的承诺,两次来电,他跨越了犹豫与忐忑,用七年时间将偶然的想法化作了义无反顾的奔赴!采集结束后,装着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保温箱被紧急送往千里之外,为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。
两次延期仍坚守约定— 第702例捐献者—
2017年,还在读大学的小郭在同学的宣传动员下,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后,她决定登记采样,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。当她把荣誉证书带回家时,家人都为她感到骄傲,尽管担心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,但他们还是坚定选择支持小郭的行动。
毕业后,小郭成为了一名康复治疗师。她说:“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治病救人是职责所在。”康复治疗像是一场静默的马拉松,慢慢帮助患者恢复健康,而用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个生命,似乎让她更有成就感。在得知小郭要去救人的消息,平时负责的一些患者提出暂缓自己的治疗计划,同事也都很支持小郭,主动帮她分担了几个病人的治疗。
“患者历经重重困难,终于能够匹配上,有了新生的希望,虽然期间有一些小小的波折,但后来重启的时候我还是挺激动的。”由于患者病情的原因,原定的两次移植计划都被暂缓,小郭却始终积极配合,这场生命接力赛,她时刻为救助生命做好了准备。从帮助患者修复身体机能到帮助一个陌生生命重建造血系统,小郭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了医者仁心。
经过几个小时的采集,小郭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于当日送往患者所在医院,这份珍贵的“生命礼物”将为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。“希望他能够挺过这一关,余生顺遂!”
以热血诠释不渝初心— 第703例捐献者—
2018年5月9日,小蒋参加了区红十字会开展的集中入库活动,他被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捐献故事所打动,志愿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。“当时登记入库后,回到家就向家人说了这件事情,家人也是很支持的。”小蒋和妻子都是党员,两人都曾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。他说,如果有需要将义无反顾,在茫茫人海中,能够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,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也是一种幸福。
2024年5月,小蒋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。“作为一名年轻党员,应该扛起这份责任与担当。”没有丝毫犹豫,小蒋表示愿意捐献。随着高分辨检测的结束,此后的七个月里,迟迟未能等到后续消息,小蒋既担心患者的病情,又害怕错过救人的时机。今年1月,小蒋再次接到电话,他激动地想终于等到捐献的消息了,然而却被告知由于该患者的原因捐献终止。说不遗憾是假的,但还来不及为这个消息难过时,又遇意外之喜,原来小蒋与另一位患者初步配型成功,这一次他更加坚定!尽管作为村书记的小蒋日常事务十分繁忙,但对于他来说救人更重要,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,也让小蒋没有了后顾之忧。
为确保最佳捐献状态,小蒋开始加强锻炼,妻子全程陪伴左右,还特意叮嘱他注意安全,千万不能受伤以免耽误捐献。“患者和我孩子差不多大,我能深刻地体会到患者家属此刻的感受。”两次接到配型成功电话,经历希望燃起又熄灭的波折,小蒋始终践行作为一名党员“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”的初心和誓言,这位年轻的90后村书记,用多年的执着与滚烫的青春热血写下最鲜活的答案:生命至上!
当“生命的种子”启程时,小蒋为患者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:“一切的阴霾都会过去,期待春暖花开,他能够健健康康成长!”小蒋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其中,让世界多一份温暖,让患者多一份希望。
在至暗时刻种下希望— 第704例捐献者—
2018年,小罗的小外甥不幸得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,在帮小外甥求医问药的过程中,切身体会到了作为病患家属的内心煎熬,长时间匹配不到相合度高的供者之时,绝望之情更是油然而生。因此,小罗开始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血液病,以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事项,一番研究之后,他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捐献者身体产生危害,却能给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,于是义无反顾地进行了登记。命运给了他温暖的惊喜,没过多久,小外甥的病情大为好转,最后没有通过移植竟奇迹般完全康复了,这件事情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捐献的信念。“如果我的捐献能让另一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,那肯定是一件让患者家庭开心,也让我开心的事。”
2025年1月,上海分库的工作人员联系到小罗,告知他目前和一名患者匹配成功,询问他是否愿意捐献,小罗没有半点犹豫就同意了。当进行最后一次签字确认的环节时,他仿佛透过单薄的纸张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。小罗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支持他的行为,这也让他消除了后顾之忧。注射动员剂期间,小罗向我们分享了感受:“有轻微的头晕症状,腰部会有逐渐加重的痛感。相信捐献会一切顺利,患者一路走来必定吃了很多苦,祝愿他以后的生活更美好。”
对于此次捐献行为,小罗表示:“谈不上伟大,也无关乎名誉。这只是我对生命的一种理解,一种价值观的外显。当然,如果能带动一部分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,当是善莫大焉。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,认真考虑后加入伟德国际英国。”(上海管理中心/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