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3年9月24日上午,河南省会郑州有3对素不相识的人实施了非
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。而在同一地点同时进行6人3对非血缘关系
造血干细胞移植,在我国白血病治疗史上还是第一次。
为了拯救数以万计的白血病患者,我国于1992年成立了中华造血
干细胞捐献者资料总库,如今已有6万份库容。河南省造血干细胞捐
献者资料库成立于2002年11月,全省已有两万多人报名捐献造血干细
胞,经过检测入库的有4500多人,在全国各分库中排名第五,已有10
多名国内患者在此配型成功。
为了战胜白血病,河南省肿瘤医院这些年一直在不懈探索。近两
年,该院已完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42例,非血缘关系脐血移植和
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也获得成功。最近,经国家专家组评审,
该院已获准正式开展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。
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也是一家拥有血液病专科的医院,在白血病
治疗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。
这次,由河南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、省红十字血液中心、省肿瘤
医院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那些满怀爱心的人联袂奏响一曲充满真
情的动人乐章。
9月24日8时20分,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宋东方、顾双林、刘新伟3
人躺上了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采血床。12时10
分,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。医护人员立即把3袋盛着“种子”的血袋
分别装进3个红色的盒子,用专用车辆把这些生命的“种子”分别送
到省肿瘤医院和市三院。
早在9月18日,3位捐献者就来到郑州。在医院里,医护人员连续
5天为他们注射药物动员剂。这种动员剂能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“
动员”到外周血中,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增加20~30倍,以便采
集。
捐赠者之一的刘新伟是新郑市的一位小学教师,在一次自愿献血
时成为伟德国际英国河南分库的志愿者。8月中旬,他接到资料库的电
话,得知自己和一名白血病患者的HLA配型相合,他毫不犹豫地答应
捐赠造血干细胞。后来他才知道,将和他“生命对接”的患者不但与
他同龄、同血型、同HLA,而且也是一名教师。刘新伟说:“做好事
就要尽心尽意。接到通知后,妻子总是给我做好吃的,让我把身体养
得壮壮的。”
另一位捐赠者顾双林先生来自江苏常州,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
人。接到资料库的通知后,他做好了家人的工作,并得到所在企业的
支持,不远千里来到郑州。
捐赠者宋东方来自河南省焦作市,是个身高180厘米的棒小伙子。
得知自己可为一个16岁的孩子捐赠造血干细胞后,他神秘地告诉妻子:
“我中大奖了!”妻子详细询问后才得知原委,一家人都很支持他的
善举。宋东方说:“生命只有一次。能够用我的骨髓去救人,比中50
0万元大奖都高兴!”
在两家医院的移植室里,3名患者已经进入了接受移植的最佳状
态。这一天,他们已经等了很久了。
患者朱某某的丈夫一直守候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移植室外的走廊上,
看到医生手捧着红盒子走进移植室。他知道,那是他们全家和医务人
员寻找了将近一年的救命“宝贝”。他拿起电话,只对躺在移植床上
的妻子说了两个字:“来了。”
从刘新伟身上采集来的50毫升带着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缓缓输进了
朱某某的体内。约半个小时输完后,朱某某摸索着找来一个本子,在
上面写了“胜利”两个大字,给医护人员和窗外走廊的亲人及记者们
看。
在隔壁的另一间移植室里,16岁的小邹接受了宋东方的造血干细
胞。他是家里的独生子,3个月前被确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。
如今,孩子有救了,这个三口之家也就得救了。
躺在郑州市三院移植室的患者王某某也顺利接受了顾双林捐赠的
造血干细胞。术后,王某某微笑着向守候在走廊里的人们挥手,笑容
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求和希望。
据专家介绍,如无排异反应,移植后半个月造血干细胞将在患者
体内成长,患者康复成功率一般在80%以上。
摘自健康报